APAS e-Newsletter October 2015

交通用大數據

 

/ (big data/mega data) 資料/數據,或稱巨量資料/數據,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,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、管理、處理、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。大資料的特點可以概括為4V,即Volume(海量)、Velocity(高速)、Variety(多樣)、Value(價值)。大資料正在影響社會,改變企業的未來,從中能獲得更多的收益。

 

車輛企業對大資料有需求,關鍵始於如何獲取、如何分析。例子 : 上汽大眾汽車與百度聯合創立汽車行業數位行銷研究中心(中心)。雙方合作,通過抓取近兩年互聯網上與汽車相關的2億個網頁的公開討論內容,中心發現在所有80後、90後年齡組,含有情感表達的討論內容中,快樂9.2%遙遙領先。而通過對近三個月中搜索過緊湊型小車(排量在1.4公升至2.4公升)相關內容634萬線民所有搜索關注點的分析,目標受眾喜歡看的電影、玩的遊戲、被哪種美食吸引,又喜歡哪些公眾人物也清晰地展現了出來。於是,今年4月上市的緊湊型小車斯柯達晶銳只為快樂作為品牌主張,而圍繞遊戲、攝影、美食展開的一系列市場推廣活動,也得到了年輕消費者的積極回應。

 

鑒於中國目前有價值的公共資訊、資源和商業資料的開放程度還比較低,車輛企業與百度、阿里巴巴、騰訊 (BAT)等擁有大資料、雲計算優勢的互聯網領軍企業合作,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模式。從互利的角度,BAT已相繼對中小企業開放了大資料服務平臺和公有雲(Pubic Cloud)服務。目前,百度平臺上,彙聚了100萬開發者,阿裡雲開放了包括諮詢、架構設計、資料分析等雲服務,騰訊雲開放了資料分析等前沿的雲技術應用。而即將發佈的關於推進大資料發展的行動綱要,對推動公共資料互聯共用、強化資訊安全保障以及完善產業標準體系也做出了明確部署。

 

例子二,車隊維修數據的大資料,目標提高產品的性價比、和改善物流運輸管理的工作。

 

隨著車聯網/物聯網(Internet of Things)的發展,車輛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,加上GPS軟硬體的配載,使得大部份車輛時時刻刻都可以自動上傳各種各樣、更具完整性和精確性的資料,也逐漸形成了車輛大資料。

 

車輛的維修成本、燃油耗損等受影響的因素很多,包括車型、品牌、年限、路況等。數據開發人員能擷取有足夠的樣本,分析不同車型、不同年限、不同品牌等的車輛在不同路況、各種負重、使用時間長短等情況上的維修資料對比,那麼就可以在企業車輛採購上給予足夠的選擇參考,也可以在企業報廢車輛時提供資料參考。

 

車輛維修數據向公有雲遷移,可構建起涵蓋資料獲取、加工、管理、分析和應用全鏈條的大資料產業生態體系。例如細分管理到每一個零部件及配件的資料分析,可以更清晰的瞭解車輛維修和車況的詳細資訊。例如同類車輛哪些部位是容易出問題的;將同一部位多輛車的維修費用進行對比,可以預防維修費用造假,也可以作為維修費用參考;維修里程數可以計算各部件的壽命資訊等。

又例如車輛狀態和故障資訊,傳輸到終端並共用給相關人員,從生產到使用各車輛供應鏈環節的人員,可以從資料中得到各自所需的資訊,以提高和改善產品或工作。對用戶而言,可以提高安全、提升效率;對於車輛企業可以得到回饋資料,更好的更新、提升產品性能;對於維修企業,可以減少維修時間,有效的提供維修服務,提升車輛企業的競爭力。

 

 

 

   

缺少了更多警覺性

 

 

 

今年825日,J.D. Power公司發佈了《2015年駕駛員汽車交互體驗報告》,公司採訪了4200多位車主,了解他們在購車/租車最初90天使用新技術的回饋進行總結; 調查的時間介於今年4月到6月之間。調查總共列舉了33種汽車新技術,包含多個時下大流行的尖端技術。

 

 

然而在車主實際用車過程中,33種技術裡其中16種技術少有人問津,至少有20%的新車車主稱從未使用過,可見近一半新技術只是“鏡花水月, 看起來很美”。

 

最受“冷遇”的前五名技術分別為:

 

1名:車載禮賓服務(In-vehicle Concierge,從未使用的車主比例:43%

 

2名:移動路由器(Mobile Routers, 從未使用的車主比例:38%

 

3名:自動泊車系統 , 從未使用的車主比例:35%

 

4名:抬頭顯示器 , 從未使用的車主比例:33%

 

5名:車載App , 從未使用的車主比例:32%

 

而為公眾所聚焦的蘋果CarPlay和谷歌安卓Android Auto也被否定,成為車主“不願意要”的“雞肋技術”。

 

公司副總裁在接受採訪時稱,在車主認可上述33種新技術或新功能之前,往往會存在30天“視窗期”,如果車主這段時間內未使用這些技術或功能,他們可能就不會再使用了,因此這段時間至關重要。

 

報告還稱,在車主購車前期階段,如果經銷商未向車主對某項功能進行解釋說明,車主從不使用該功能的可能性也更高。此外,當車輛交付車主手中後,如果車內某項功能未被啟動,導致車主不知道汽車配備該項技術,這種情況也會影響新技術的使用率。

 

而在1977年至1994年出生的“年輕一族”(Gen Y)人群中,至少有20%的車主表示,他們不需要包括資訊娛樂系統和移動互聯在內的23種技術。

 

對此,車主普遍認為某些技術並不實用,或者“某些功能作為選裝包Package附帶的一部分,但本來並不想要。

 

而反觀探討,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,現行高階車款連接網路即時更新的頻率越來越高,而新出廠的車輛也幾乎都強調網路、智慧型手機的連接功能,甚至豐富的介面與選項,更成為車廠間競爭的重點。而看似便利的科技應用,卻也讓駕駛與乘客頻仍分心、調控各項單元,因此車載科技的豐富配置,真能替人們帶來更進步的生活,也可能是危機四伏的交通狀況。

當然此時一定會有人說,現在許多新車也新增了不少駕駛輔助系統,可利用系統來偵測前方,或即將可能發生的危險並加以警示或閃避。但J.D. Power也提到即使這些技術可以讓車輛更安全,但也可能加深駕駛依賴、且更容易分心的危機。所以,如廣告說的“科技始終來自人性”,但最基本的行車安全與警覺性,卻是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周全保護,開車時還是要專注前方與四周的狀況,方能落實行車安全的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