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AS e-Newsletter August 2016

汽車上的這些科技配置,你真的看懂了嗎?

來源自 GeekCar, 趙婷 · Aug 22, 2016

http://geekcar.com/archives/49077

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隨著時代發展,越來越多的新技術、新科技開始「入侵」汽車行業,並且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轉化為使用者可以買到的配置。這可能也是大部分都感受到的趨勢:最近兩三年,市面上的新車一個比一個有科技感。隨之而來的一個結果是,以前我們區分車子的級別,大多數都是看發動機、變速箱、車身尺寸,但是科技配置的加入,讓那些傳統的衡量指標不再是唯一,我們判斷汽車的等級時,又多了「科技感」這個維度。


能有人會反駁說,還沒到用科技感劃分級別的時代吧?但事實是,就科技配置本身而言,其實已經有了一些「檔次」差異。這有點像手機、電腦,比如都宣傳自己是「雙核 CPU」,實際上雙核和雙核的差異也挺大的。

 

所以,這篇文章要帶你看懂汽車上那些科技配置裡的門道。防忽悠熱線隨時開通中~

 

 自動駕駛:別看廣告,看療效

 

在從現在開始的 5 年裡,這絕對是最容易產生謊言的配置。到底什麼叫自動駕駛?

 

 

 

美國人對自動駕駛進行過分級,最高級別是全程不需要人工介入的,而我們目前常見的自我調整巡航、車道保持等功能,還只能算是二級階段。自動駕駛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但問題是,落地的產品和美好的理想總有落差,怎麼調和?於是,對於自動駕駛概念有意無意的誤導就產生了。

 

有兩個例子:一是特斯拉對於 Autopilot 功能的傳播口徑。在那場著名的致死事故之前,他們通常是會把它稱為「自動駕駛」的。

 

另外一個例子來自於賓士,我們之前也介紹過:前一陣,賓士和諧掉了自己的一個電視廣告,就是因為其中關於「自動駕駛」存在一定的誤導。

 

在那個廣告裡,賓士新款 E 級車和那輛著名的 F 015 自動駕駛概念車同時出現,並且有一些 E 級車自主控制的鏡頭,並且配以廣告語:「真的準備好接受一輛自動駕駛車了嗎?」接下來,「未來就在這兒了,賓士的概念車已經來到了現實裡。」雖然廣告裡有小字注明的免責聲明(大意是說新車上只是駕駛輔助,並不是自動駕駛),但是這個廣告還是被美帝人民投訴了。有了特斯拉的前車之鑒,賓士自己撤下了這個廣告。

 

 

 

 

事實上,目前沒有任何一台量產車可以達到完全自動駕駛。比如寶馬 5 系、賓士的新 E 級、富豪的 90 系車型,包括特斯拉在內,他們所能實現的駕駛協助工具,基礎自我調整巡航+車道保持。只不過,在轟轟烈烈的自動駕駛研發大潮下,有些整車廠樂於把這些功能「包裝」成某種程度的自動駕駛,但是這樣很容易讓不明真相的群眾產生誤會。

 

目前的這些駕駛協助工具,更多的應用場景還是高速公路,能在一定程度上讓長時間的高速行車不那麼疲勞,離完全解放駕駛員距離還很遠。而按照很多人的理解,所謂「自動駕駛」就是完全可以「高枕無憂」的。想像和現實中間存在偏差,而某些誤導,不利於對於這些駕駛協助工具的正確使用,反而容易讓駕駛員麻痹大意,造成安全隱患。那個特斯拉車主已經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。所以,對於消費者來說,首先要對廠家和媒體的宣傳有辨別意識,其次,如果你有一台帶有高級駕駛協助工具的車子,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,知道你的車能做什麼,不能做什麼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事關生命安全,並不是誇大。

 


 

 

同時,希望廠家能夠在這方面如實宣傳,不做誇大。

 

輕量化:看不見的減配

 

這又是一個有槽可吐的話題……奉勸那些還在認為「車越重越安全」的同學,多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吧……

 

輕量化已經是整個汽車行業都公認的趨勢,而減重的一個常用手段就是在車身上使用鋁材(甚至碳纖維)。鋁除了在重量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外,還擁有優異的抗鏽屬性,在複雜環境下的耐用性更為突出。而車身變輕的結果也顯而易見:油耗更低、動力更好、操控更好等等。

 

可能你會看到廣告裡說某款車使用了鋁材,但是請注意鋁材應用的比例。配置表不會告訴你一輛車到底使用了多少鋁材、多少鋼材,以及他們的應用部位。所以,如果你特別看重輕量化,建議你找找官方曾經發佈過的車身材料分佈圖。

 

說到這兒,貓膩來了:在一些車型上,國外版本的車身材料分佈,並不代表國產之後的車型也是這樣。有的部位,國外版本明明用的是鋁合金,到了國內又變成了鋼板……廠家當然會有生產工藝、成本等方面的綜合考慮,但是,在中國消費者眼裡,一言以蔽之,這就是「減配」,而且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減配,憤怒程度+1

 

反正國內消費者是越來越聰明了,車廠就看著辦咯。知道真相的車主會很傷心。

 

車載螢幕:大就一定好嗎?

 

這個話題,GeekCar 已經討論無數遍了。自從特斯拉把電腦螢幕一樣的巨屏裝進車裡,許多品牌就開始走上了一條「追大」的不歸路。8 寸、10 寸、12 寸、14 寸、17 寸,甚至賓士把兩個 12.3 寸屏並排拼在了一起……車廠可能是想告訴你:要是沒個大屏,你還怎麼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?但是,廠家只說自己有多大多大的螢幕,可它的實際使用體驗如何,只有你自己試了才知道。

 

問題出在哪?

 

一是對話模式。現在觸控式螢幕是主流,因為大家都被智慧手機的交交互操作慣壞了,而那些還在死守中控旋鈕交互的車型,不知道還能撐多久(某些德系品牌,說你呢)。而一些「反人類」的設計,會讓人崩潰,甚至會毀了一塊素質不錯的大屏。所以千萬別只盯著大屏,也得多看看你想買的車採用的到底是哪種人機對話模式,看看是否適合你的使用習慣。恐怕大多數人會傾向於觸控式螢幕。

當然,要是車裡有一套好用的語音甚至手勢交互系統,那是更符合未來趨勢的。


 

第二,螢幕只是一個硬體介質,和它搭配的「軟體」,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。眾泰 SR7 上面的那個12 寸大屏看著不錯吧?但是真正上手用起來,你會哭死。介面設計、功能設計,讓你一下回到 10 年前。相比之下,榮威 RX5 10 寸大屏搭配阿裡 YunOS 系統,又一下子比現有產品超前了幾年。內容、服務在未來會比螢幕的形態重要得多。

 

總之,我們想說的是:千萬別只看螢幕尺寸,大,不一定就能滿足你,除了尺寸,其他方面也很重要。智能 LED 大燈:並不「黑科技」了

 

這年頭再用鹵素大燈,晚上真就別出門了。就連氙氣大燈都開始越來越不受待見。各個廠家爭奪的戰場是 LED 大燈,甚至寶馬還在 7 系上面全球首次搭載了鐳射大燈。這個「變態」先放一邊,咱們說說 LED 大燈。

 

現在的 LED 大燈,「照明」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,各家都在想方設法做一些進階功能。最出名的應該是奧迪的矩陣式 LED 大燈,燈組由幾十顆 LED 單體組成,系統可以控制每個單體單獨點亮或熄滅,在類似夜間會車這種場景下,就可以相應的進行智慧調整,不讓對方車輛受到燈光影響。

 

賓士的幾何多光束 LED 大燈也是類似的原理,也採用多片 LED 單體,實現智慧配光。以前還有品牌採用遮擋的方式實現燈光的可變配光。

 


一個做車燈供應商的朋友跟我聊起過這個趨勢:在未來一兩年裡,這種陣列式 LED 大燈會大規模的裝車,並且配置下放。它的好處就是在於可以單獨控制,實現完全電子化,通俗的說就是「想讓它射出什麼光型,它就能射出什麼光型。」對於行車安全來說肯定是有好處的。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很多品牌還採用過機械遮擋光線的方式來實現,只不過都開始慢慢被電子控制式取代。

而在保時捷 PDLS+動態智慧大燈技術上,我們還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功能,它可以和定位系統聯動,自動識別十字路口,並且控制燈光自動適應路口照明需求。

 

總之,就 LED 大燈而言,如果單論這些豪華品牌,似乎不存在「碾壓」以及「黑科技」的說法。而隨著技術的快速下放,可能用不了一兩年,你也能在合資品牌上享受到類似「矩陣大燈」那種配置了。當十幾萬的車都標配了 LED 大燈的時候,如果你看到哪個豪華車說要加錢選配 LED 燈,那就敞開了吐槽吧。

至於鐳射大燈,它的全面產業化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。

當然,科技配置上的「講究」,並不止以上幾個。

相比於發動機、變速箱這些傳統硬體,個人感覺,科技配置更容易被誇大宣傳,因為相對來說,這方面的明白人並不多。總之還是那句話,作為一個潛在消費者,要對廠家、媒體的宣傳有辨別能力,不要聽得風,就是雨。以後有機會我們再接著說說其他一些容易被誤讀的科技配置,下次見。